
2019年9月23日
农历八月廿五
星期一
15:50:02
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
——秋分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,各12小时。而秋分过后,就开始白天越来越短,天黑得越来越早了。
秋分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昼夜温差也将逐渐加大,幅度将高于10℃以上,真正到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身加棉” 的日子。
秋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。体内阳气内收,体表的抵抗力急速下降,正是各种病邪入侵的时机,特别是关节病、风湿骨病和体寒等疾病的高发期。
所以,秋分养生,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,秋季天气干燥,主要外邪为燥邪。要防燥邪,“润”字当头!
秋季气候逐渐干燥,人体极易出现鼻咽干燥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燥、便秘等症状,而天气渐凉,肠道疾病多发,秋分前后可加强艾灸调理。
艾灸取穴以大椎、肺俞、大肠俞、肾俞以及关元、神阙、天枢、足三里、合谷等穴位为主。可以起到预防秋燥,滋阴润肺的作用。
另外,秋分时节灸足三里、中脘,能强壮脾胃,促进消化道的运动,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,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。
从秋分开始,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。
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,故多见于温燥,秋分之后,阵阵秋风袭来,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,而且使气温速降,寒凉渐重,所以多出现凉燥。
当然,秋燥温与凉的变化,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。
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,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,这两种类型的秋燥症状是不同的。
秋燥症是由于体弱,身体的保温与散热机能不能很好地随天气、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的类似于病态的一种生理反应。
要防止此症,首先就要加强艾灸调理,艾灸取穴以督脉大椎、肺腧、大肠俞、肾俞以及任脉关元、神阙、天枢、足三里、合谷等穴位为主。
其次,要防止凉燥,就得坚持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,适应气候变化。秋季锻炼身体,重在益肺润燥,如练吐纳功、叩齿咽津润燥功。
最后,秋分后,气候渐凉,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。
秋分时节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、闭藏,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
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可以舒达阳气。
从中医学来分析,秋季天地之间阳气收敛,人的阳气亦收敛。早睡则阴生而阳敛。早起以跟随太阳的脚步,能让人一天精神振奋。夜愈深,寒气愈重,易入侵体内,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,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。
秋分以后,气温渐凉,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如果防护不当,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。
故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,适时增添衣服,睡觉要盖好被子等。此外,还要注意忌口,不吃过冷、过烫、过硬、过辣、过黏的食物,戒烟戒酒,忌暴饮暴食。
天气偏燥,且秋主收敛,辛可发散,饮食当忌煎炸、烧烤、辣椒、火锅等,这些食物都是辛温外散的,容易加重燥邪,且不利于金气收敛。
当雨少天燥时,可适当吃一些酸味果蔬,更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。还可适当多吃些白萝卜、胡萝卜等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。
秋季养生,以“收”为主。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不大的项目,比如健走、打太极拳等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。
运动时以周身微热、尚未出汗最佳,切勿大汗淋漓,这样既可得到锻炼,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,引发疾病。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,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开始,落山前结束。
秋季日照减少、气温渐降、花木凋零,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,导致体内分泌紊乱,产生疾病。
因此,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、心情舒畅,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